總得票
1、地理位置。
馬城鎮位于懷遠縣東南部,距縣城10公里,東鄰天河,與蚌埠市禹會(huì )區秦集鎮接壤,南與淮南市上窯鎮分山而治,西臨淮河,與常墳鎮隔河相望,北與荊涂風(fēng)景區相連,中夾國營(yíng)十二門(mén)塘水稻良種場(chǎng)。
2、面積。
全鎮政區面積157.84平方公里,耕地面積10.3萬(wàn)畝,人均耕地1.5畝,東西最大距離12.3公里,南北最大距離15.6公里。
3、自然環(huán)境。
①地形、地貌:
馬城鎮位于淮北平原南緣,沿淮丘陵?yáng)|南部,鎮域南部為大洪山山脈,呈東西走向,東部、西部分別毗鄰天河、淮河,地勢較低洼,尤其毗鄰天河西側的部分村莊常受洪澇災害。鎮整體地形為南高北低,東西兩側低洼。東部屬緩坡崗地和淺洼平地,西部屬泛帶平坡地,南部屬丘陵堆積帶。
②氣候:
馬城鎮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(fēng)氣候。主要特點(diǎn):四季分明,氣候溫和,光熱資源豐富,雨量適中,無(wú)霜期長(cháng),季風(fēng)明顯。夏季以東南風(fēng)為主。降水、溫度在年際、年內變化較大,表現為冬季干寒,夏季炎熱多雨。平均降雨量903.2mm,年最大降雨量為1559.5mm(1954年),年最小降雨量442.1mm(1978年),6至9月份降水集中,為年降水的60%,11月至來(lái)年2月降水量最小,僅占年降水的10%,年均蒸發(fā)量1626mm,潮濕系數0.7,相對濕度70——80%,年均氣溫15.1°C,極端最高氣溫41.5°C,極端最低氣溫-24°C,全年無(wú)霜期200-220天,凍結最大深度0.16m(1956年11月10日)。
③山脈河流。
河流:馬城鎮境內主要河流為淮河、天河、獨山河、龍南新河(人工河),水面面積大約為2829.71公頃。河網(wǎng)密度一般。徑流總量一般包括地表徑流和地下水兩部分。地表徑流深度一般在2.5-2.6米之間,地下水常年深度1.5-2米之間,旱年可達2.5米。多年平均降雨入滲補給量為250毫米,中等干旱年份降雨入滲補給量為210毫米,干旱年份降雨入滲補給量為170毫米,降雨入滲為地下水的主要來(lái)源。
湖泊:馬城鎮境內湖泊主要有孔津湖(懷遠四大名湖之一),位于淮河右堤蘇黃段內,荊山湖(懷遠四大名湖之一),與孔津湖隔河為鄰,黃郢水庫、禹廟水庫??捉蚝F已改造成為“十里稻花香、滿(mǎn)田泥鰍肥”的生態(tài)良田和水產(chǎn)基地?!翱捉蚝啤蹦圉q飄洋過(guò)海,出口韓國。
山脈:大洪山是馬城鎮,也是懷遠縣南部群山,屬淮南丘陵區,西自淮河右岸新城口,東至禹廟,延綿10余公里,大小山峰10余座,海拔均不足200米。超過(guò)100 米的有:大峰山(111米)、大白山(130米)、大磨山(164米)、赤壩山(126米)、尖山(136米)、錢(qián)家山(130米)、姜家山(168米)。
4、自然資源。
①生物資源
馬城鎮境內有植物200多種,動(dòng)物100多種。
a、植物
糧食作物:小麥、大豆、山芋、綠豆、紅小豆、谷子、豇豆、水稻、玉米、蠶豆等;
經(jīng)濟作物:花生、紅麻、薄荷、大蒜、蓖麻、油菜、芝麻等;
蔬菜類(lèi):白菜、韭菜、蘿卜、茄子、豆角、辣椒、大蒜、梅豆、西紅柿、馬鈴薯、地瓜、洋蔥、大蔥、芹菜、菠菜等;
瓜果類(lèi):南瓜、葫蘆、冬瓜、西瓜、甜瓜、苦瓜、北瓜、桃、李、杏、梨、棗、石榴、柿子、菱、藕等;
野生藥材:半夏、半枝蓮、半邊蓮、馬齒莧、酸棗、菟絲子、野薄荷等;
樹(shù)木:大官楊、沙蘭楊、法梧、泡桐、槐樹(shù)、椿樹(shù)、刺槐、榆樹(shù)等。
b、動(dòng)物
主要有:禽類(lèi)、鳥(niǎo)類(lèi)、龜類(lèi)、蟲(chóng)類(lèi)等百余種。
②土地資源
馬城鎮位于淮北平原南部,為下降堆積平原,有較厚的土層和礦層,在砂層中含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。境內第四紀地層比較濕潤,有湖泊沉積物和殘積物,粘土、亞粘土、粉細砂土交替沉積。據初步調查,由于受地形、成土母質(zhì)和人為活動(dòng)等因素的影響,形成潮土、棕壤土等二等土。
全鎮現有土地總面積15784.48公頃,其中耕地面積9947.3公頃,林地1269.44公頃,未利用土地293.78公頃;水域2829.71公頃。
③礦產(chǎn)資源
馬城鎮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礦產(chǎn)資源。石灰巖資源主要分布在鎮南部的大洪山,品位高、質(zhì)量好,礦石裸露,易于開(kāi)采。鎮東部有豐富的鐵礦,現有的生產(chǎn)能力可以開(kāi)采30多年。大洪山東部還有名聞遐邇的觀(guān)泉。新城口至馬頭城之間的淮河內蘊藏大量河沙,是建筑的上等材料。
5、自然災害。
風(fēng):馬城鎮屬暖濕帶半濕潤季風(fēng)氣候,風(fēng)主要為臺風(fēng)和龍卷風(fēng),冬季以偏西北風(fēng)為主。
雨:馬城鎮年均降水量為903.2mm,年最大降水量為1559.5mm(1954年),年最小降水量442.1mm(1978年)。6-9月份集中年降水的60%,11月至翌年2月降水量最小,僅占10%。
冰雹:冰雹常在夏季對流天氣出現,但冰雹不大,一般不會(huì )給農業(yè)生產(chǎn)和生活帶來(lái)災難。
凍:馬城鎮處在淮河右岸,年均氣溫15.1°C,極端最高氣溫41.5°C,極端最低氣溫-24°C,全年無(wú)霜期200-220天,凍結最大深度0.16m(1956年11月10日)。
病蟲(chóng)害:病蟲(chóng)害以旱地作物或水稻病蟲(chóng)害為主,水稻病蟲(chóng)害以紋枯病、卷葉螟、稻飛虱為主。
6、政區沿革。
馬城鎮歷史悠久,文化底蘊深厚,遠在4200多年前的堯、虞時(shí)代,這里就設有涂山氏國,是涂山氏族聚居之地(荊涂春秋)。
秦代公元前221年在這里設當涂縣(安徽省情)。
公元前137年,西漢建元四年,設當途侯國,地址先設涂山北麓,后被淮水淹圮,移筑馬頭城(懷遠縣志),漢武帝征和二年(公元前91年),封魏不害為當涂侯,屬九江郡,涂山也改名為當涂山(大清一統志)、(漢書(shū)·地理志)、(懷遠縣志)。
王莽新朝時(shí)(公元前9-25年),當涂改稱(chēng)山聚。(懷遠縣志)
東漢時(shí),復置當涂縣(安徽省情),(懷遠縣志)。
三國時(shí),屬魏境,當涂縣廢、(懷遠縣志)。
西晉太康九年(公元288年),再設當涂縣屬淮南郡(安徽省情)、(荊涂春秋)。
東晉成帝咸和五年(公元330年),僑立當涂縣于江南(今當涂縣境), 廢古縣為馬頭城(大清一統志)、(辭海1210頁(yè))。
東晉安帝元年(公元397年),置馬頭郡(因山形立名),治所在馬頭城。轄境約當今安徽懷遠及蚌埠市西部地區(辭海)。
北齊,設荊山郡(以山立名)。改馬頭郡為馬頭縣,為荊山郡治所(辭海)、(懷遠縣志)。
隋文帝開(kāi)皇元年(公元581年),廢荊山郡,改馬頭縣為涂山縣(以山立名),屬鐘離郡(辭海)、(懷遠縣志)。
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(公元624年),涂山縣并入鐘離縣(懷遠縣志)。
五代十國屬南唐;后周,趙匡胤征南唐,在馬頭城設鎮淮軍(懷遠縣志)。
南宋時(shí),馬頭城一度淪為金人之手,宋高宗紹興五年(公元1135年),韓世宗收復淮北失地,再置荊山縣于馬頭城。宋理宗寶祐五年(公元1257年),設懷遠軍,轄荊山縣(懷遠縣志)。
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(公元1291年)元月,撤廢懷遠軍,與荊山縣合并,定名懷遠縣,治所改置今懷遠城關(guān)(懷遠縣志)。至此,馬頭城作為方國、縣、郡治所地早于懷遠縣城1500多年。
明,屬江南省鳳陽(yáng)府懷遠縣(懷遠縣志)。
清,屬安徽省鳳陽(yáng)府懷遠縣(懷遠縣志)。
清康熙十年(1671年),縣以下設置都圖,一直到清末(1911年),時(shí)馬頭城境分屬10都3圖、5圖、7圖、10圖。
中華民國元年(1912年)廢都,改圖設方,方下設保,設馬頭城方。
民國五年(1916年),改方設區,馬頭城區為第二區。
民國二十一年(1932年),實(shí)行保甲制,全縣設10個(gè)區,馬頭城區為第二區,轄76保、804甲。
民國二十五年(1936年),全縣并為5個(gè)區,馬頭城仍為第二區。
民國二十七年(1938年)二月,馬頭城淪陷,全縣65%以上土地被日偽軍盤(pán)踞。翌年,日偽政府劃設6個(gè)區,馬頭城為二區。
民國三十年(1941年),實(shí)行區、鄉制,全縣設6個(gè)區馬頭城區仍為第二區,轄馬頭城、禹帝廟、考城、龍頭壩、上窯、孝儀6個(gè)鄉。
民國三十四年(1945年)八月,抗日戰爭結束,民國縣政府設5個(gè)區。馬頭城區仍為第二區。
1949年1月,懷遠解放后,馬頭城劃屬鳳陽(yáng)縣。
1952年,鳳陽(yáng)縣宮集區劃歸懷遠,改名為馬城區,轄上洪、白衣、孝儀、馬城、秦集、草寺、新城、花郢、仁和、廟前、宮集、西泉、仲集、鐘井14個(gè)鄉。
1958年9月,撤區建社,設馬城人民公社和孝儀人民公社。
1964年5月,恢復馬城區,轄馬城、孝儀、禹廟、上洪4個(gè)人民公社。
1969年2月,撤區并社,復設馬城人民公社和孝儀人民政府公社,成立公社革委會(huì )。
1980年1月,設區劃社,復設馬城區,轄上洪、白衣、馬城、孝儀、禹廟、新城、廟前7個(gè)人民公社。
1984年1月,以社建鄉,以隊建村,公社改稱(chēng)鄉,大隊改稱(chēng)村民委員會(huì )。
1992年3月撤區并鄉,撤馬城區,設馬城鎮和孝儀鄉。
2004年4月,鄉鎮區劃調整,孝儀鄉整建制劃歸馬城鎮。
7、鎮區現狀。
2004年4月,鄉鎮區劃調整,原孝儀鄉整建制劃歸馬城鎮;原馬城鎮的上洪、下洪、杜郢、涂山、陳?ài)?、徐郢、韓郢、冷水等8個(gè)村劃設荊涂風(fēng)景區。全鎮現轄24個(gè)行政村,320個(gè)村民小組。
8、人口。
馬城鎮現總人口為8.13萬(wàn)人,城鎮及非農業(yè)人口為15312人,占總人口的20%,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15人。民族主要是漢族,只有極少數回族。性別構成,其中男性為48617人,女性為32683人;文化程度構成,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6.7%,初中占23.6%,小學(xué)占43.5%,文盲半文盲占15.2%;勞動(dòng)力構成,其中青壯年勞動(dòng)力為53183人,包括男勞動(dòng)力32845人,女性勞動(dòng)力20338人;家庭主要以一家三口、一家四口為主,其中一家三口的占32%,一家四口的占47%,其它占21%;姓氏構成,李、王、胡、蔡、馬、劉、成、張等姓氏人口較多。
9、名勝古跡。
馬城鎮現有的名勝古跡,主要有206國道927公里處的觀(guān)泉,洪集中學(xué)院內的古銀杏樹(shù),馬頭城北0.5公里小新莊南的當涂縣城遺址等。
2022年2月,安徽省愛(ài)國衛生運動(dòng)委員會(huì )命名馬城鎮為2021年度安徽省衛生鄉鎮(街道)。
總得票
赤峰十大強鎮排名
2023-04-06四會(huì )十大強鎮排名
2023-03-30阿爾山十大強鎮排名
2023-04-10山西十大面積最大的城市排行榜
2022-10-12中國十大空氣最好的城市排行榜
2022-09-23